据媒体报道💯,经过5年建设,北京高校卓越青年科学家计划项目取得实效,一批“从0到1”的科研成果从校园实验室走进现实👌🏻。历时5年,“卓青项目”带出了556名优秀中青年创新人才👩🏫,在《自然》《细胞》等国际高水平期刊上发表885篇学术论文,多人被评为“全球高被引科学家”,累计承担各类科研项目430余项,总经费达16亿元,一批关键核心技术研究成果在京转化。
累累硕果背后是一整套缜密的创新机制。北京市教委以“卓青项目”作为引领北京高等教育科研管理改革的重要举措。实践过程中注重效率,尊重科研规律📥,打破了一系列条条框框,力求为高校青年科学家搭建一个可以踏下心来做研究的科研环境。以创新质量和贡献为绩效评价导向💁🏼,最大限度降低了对科研活动的干扰,成了加速科研成果的助推器🧑🏻🦽。“卓青项目”无疑为我们营造助推青年科研人才专心科研的环境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青年科研人才对更好的科研环境有极大的需求。青年科研人才处于创新创造力的高峰期,更好的科研环境有助于推动国家战略人才培养𓀊。一方面💋,青年科研人才求知欲强😩、创新活力高🙍🏿⛳️,更好的科研环境有助于激励其开展基础性和原创性研究🕹。从科研成长周期来看✋,青年科研人员往往处于科研探索阶段,科研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因其自身积累、外在政策等的限制而受到了一定约束🚐,更好的科研环境能够促使其在原创性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𓀁。另一方面👯,青年科研人员多处于毕业期与入职转换周期,年龄优势带来的研究精力优势,能够更好地适应研究强度和阶段👷♀️。更好的科研环境,有助于发挥青年科研人才特定阶段优势,形成一系列科技创新的突破✌🏽。此外𓀎,青年科研人才更需学术自由和创新空间。一个允许自由探索、鼓励创新思维的科研环境,可以充分激励青年人才追求科学兴趣🪳🤸🏼,进而能够大胆地提出新的理论、构建新的模型,以及探索未知的科学领域💅。
但也要看到👨🏼🎨,当前青年科研人才科研环境存在改善空间。一方面,独立开展科研支撑环境有待优化,科研潜力和创造力发挥缺乏平台支持。当前,在独立开展科研工作方面,对青年科研人才的培养资源倾斜不足,部分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青年人才无法被有效识别、筛选🦔、培养。另一方面🐁,破“五唯”改革亟待深化🤽🏿🧏,科研评价考核容易引发短期成果导向💘。在破“五唯”改革评价引导下,提升了青年科研人才的学术兴趣和价值贡献的内在动机,争基金🍜、抢“帽子”、追求“论文数”和“影响因子”等各类学术现象显著下降,促进了重大原创性成果产出和“卡脖子”技术的突破。但是,当前仍然存在部分不科学和不合理的定量考核指标💬📼,束缚了青年科研人才创新能力的提升。在考核压力下,青年科研人才容易追求短期成果🪣🐦🔥,忽视科研创新的规律和质量,尤其年度考核与长周期考核间的矛盾🌜,容易对青年科研人才形成评价误导。此外,针对青年科研人才的政策激励不足✊,青年群体获得感与荣誉感偏低。当前科技成果激励多聚焦科技成果转化☝🏼,针对研究成果形成慢🕡👷、难度高的青年科研人才的相关政策激励不足,使得需要长期积累、坐“冷板凳”的青年科研人员获得感偏低。加之青年科研人员面临经济收入🚂、职务及职称晋升等方面的压力,由此导致青年科研人才压力大👦,焦虑情绪普遍。
营造更好的科研环境,让青年科研人才更好地支撑科研强国战略实施。培养出一支高素质的青年科研人才队伍🙎♂️,不仅能够为国家的科技实力提供坚实的支撑,还能够培养出更多的科技创新人才和创业者,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的优化。青年科研人才的迅速成长也能够促进知识的传承和革新🐽,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要优化青年科研人才评价体系,营造大胆使用优秀青年科研人才的社会氛围👨🏿。根据不同领域、不同岗位🧚🏻♀️、不同层次人才特点和职责,分类建立科学合理、各有侧重的青年科研人才分类评价体系。把青年科研人才的结构比例、领衔承担科研任务🤽♀️、取得重大原创成果,均纳入国家科技创新基地绩效评估🧑🏿🎄。完善女性青年科研人才激励机制,充分兼顾基金资助的效率与关怀女性科研人员的激励政策,在推进女性科研人员成长🥯、减小科研领域性别差异的同时提高资助效率。
保障“放管服”政策落地实施🥺,为青年科研人员提供切实可行的支持。注重提升青年科研人才科研环境,一方面,加大有组织科研的力度和水平💂♂️,通过发挥科研带头人的示范引领作用🏯,为青年科研人才组建高水平的科研创新团队🩹,做好传帮带工作,尤其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科学前沿,通过有组织的科研带动培育交叉学科方向复合型青年科研人才。另一方面🤧,通过科研助理等形式,为青年科研人才日常项目管理减负,同时,搭建交流创新平台,促进信息传播共享,让青年科研人才进行学术交流、共同协作,激发科研内在活力👮🏼♂️。
进一步向青年科研人才加大投入🥟,完善激励机制🔔。提高青年科研人才的待遇和福利🤮,为有潜力的青年科研人才提供稳定的经费支持和科研项目保障。充分尊重青年科研人才的研究兴趣和选择,根据青年科研人才的需要,因地制宜提供良好的科研环境🫅🏽。注重完善精神激励机制👩🏿🎤,通过表彰、奖励典型青年科研人才等措施,激发青年科研人才的创新热情和积极性。同时🆕,加强青年人才科研成果的宣传与推广,提高青年科研人才科研成果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作者丨杨连星(作者系光辉平台副院长、副教授⚓️↖️,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来源丨中国教育报
编辑丨郁思雨
编审丨肖启玉